口腔招聘网 专业口腔招聘、求职 人才招聘网
口腔招聘网
口腔招聘网

种植修复后邻接触丧失的原因及影响文章

来源: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 / 日期:04-04 / 阅读量:8748次

随着种植义齿被广大患者接受,种植修复后邻接触丧失这一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已有的研究显示种植修复后邻接触丧失率为29%~66%,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升高。因此,了解种植修复后邻接触丧失的原因及影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 种植修复后邻接触丧失的原因

1.1 天然牙生理性近中移动

成年人天然牙的位置仍然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出现细微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天然牙的不断萌出、牙列的近中向移动、牙槽骨的改建等,并且成年人后牙平均每年近中向移动约0.1~0.2 mm。Thilander等通过对植于未成年及成年患者颌骨内的种植体3~10年的观察,发现周围骨组织发生骨结合的种植体不会像天然牙那样发生生理性移动,也不会随颌骨的生长改建而发生位置的变化。因此,天然牙生理性近中移动,骨结合种植体在颌骨内位置基本不发生改变的特性是造成种植修复体与邻近天然牙近中邻接触丧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1.2 牙合力的作用

Wei等利用3D牙合力分析法对28位种植修复的患者的咬合力进行分析,发现出现邻接关系丧失的患者的种植修复体邻牙所受力要大于未出现邻接触丧失的患者,说明种植修复体近中天然牙所受力尤其是其近中向分力较大时,会促进牙齿的近中移位,使近中邻接触丧失风险升高。Wei等、Koori等发现对颌为可摘局部义齿形式的患者比对颌为天然牙或固定义齿的患者发生邻接触丧失的风险小。其原因可能为种植修复体对颌为可摘局部义齿形式时的咬合力小于对颌为天然牙列或固定义齿时的咬合力。

罗强等、Byun等发现游离端修复的患者出现邻接触丧失的机率要大于非游离端修复的患者。因为,当游离端缺失的患者行种植冠桥修复后,其咬合重心会向近中移动,导致近中邻牙所受力增大,促进牙齿的近中向移动,故更易造成近中邻接触的丧失。虽然,罗强等发现近中邻接触丧失构成比为75%,显著大于远中25%;Koori等发现近中邻接触丧失比例为51.8%,大于远中的15.6%。但是,仍然有少数患者出现了远中邻接触丧失。这可能是由于种植修复体远中天然牙或天然牙支持的修复体与对颌牙发生咬合接触时,牙冠近中斜面接触点较远中斜面接触点明显,因此牙冠受到对颌牙尖远中向的分力较大,使其向远中移动,从而造成远中邻接触丧失。

1.3 时间因素

根据已有研究结果显示,最早出现邻接触丧失的时间为种植修复后3个月。Wat等还报道了1例种植修复后1年,近中邻接触丧失为0.5mm的病例。罗强等、Koori等、Byun等通过Kaplan-Meier法(又称“生存分析法”)分析得到邻接触丧失率达到50%的时间依次为2.5年、5.5年和9年,并且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丧失程度也会逐渐加重。Byun等还通过分析得出种植修复后每增加1年,邻接触丧失率较之前增加9.4%。但是由于时间因素导致邻接触丧失情况加重的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牙列生理性位置变化、颌骨的生长改建、牙周组织的增龄性变化、患者全身状况变化及咀嚼习惯等因素有关,因此仍需要进一步探究。

1.4 其他因素

Koori等、Wong等发现种植修复后出现邻接触丧失的患者的年龄比未出现邻接触丧失的患者的年龄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是,罗强等、Wei等研究显示,种植修复后邻接触丧失与患者的年龄无显著相关性。

2. 种植修复后邻接触丧失的影响

Byun等追踪观察94位患者,共135个种植修复体,0~135个月的时间,发现总的食物嵌塞率为47%,出现邻接触丧失的患者中有63%出现食物嵌塞,未出现邻接触丧失的患者中有39%出现了食物嵌塞。Koori等表示种植修复后邻接触丧失会导致周围牙槽骨的丧失、牙周探诊深度加深、附着丧失等牙周组织疾病。

种植修复后邻接触的丧失不但会造成上述影响,还会降低患者使用的舒适度,造成患者一定程度的经济损失及时间的浪费,使患者对种植修复失去信心。综上所述,每位学者都是通过后期的随访才发现患者出现邻接触丧失,故其所记录的并不是邻接触丧失的确切时间;各位学者用来检查邻接触区的工具以及对邻接触丧失的定义各不相同;牙列近中移动的机制尚不明确。因此,对于上述三个方面有待进一步探究。

总之,种植修复后邻接触丧失的原因很多,并且还可能造成食物嵌塞、邻牙龋坏及种植体周围组织炎症等后果。因此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上一篇:超声骨刀在口腔种植相关领域的应用 下一篇:人工种植牙载药方式及材料的研究进展
以上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作者所有,文章观点不代表口腔招聘网的观点和立场
发布、删除 联系客服QQ:1175729091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投放 - 版权声明 - 建议留言 - 帮助中心 - 站点地图 - 企业认证 - 删除信息
Copyright © 2024 版权所有 kqzp.cn

赣ICP备12002316号-6   人力许可证:赣市人字〔2020〕第102号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471号